自2008年承办奥帆赛开始,青岛向世界打开了中国的“帆船之都”的大门,游艇帆船产业在青岛“开花”。 19年开始有“市长杯”国际帆船赛、青岛国际帆船赛、青岛国际OP帆船营暨帆船赛、国际名校帆船赛(中国·青岛)、“上山下海”企业帆船联赛等赛事交流活动紧锣密鼓地进行。然而,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‘帆船之都’的不断发展也成逐渐为业内担忧,尤其是海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严重缺位,持续发展的后劲日渐式微,是一个值得思考的公共问题。
而厦门、三亚、深圳等南方城市,近年来发展帆船运动的势头迅猛,许多在青岛经营十余年的相关企业,也有逐步将业务向南方转移的趋势。业内人士呼吁,不要让海上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成为青岛打造“世界著名的帆船之都”城市品牌的障碍。
青岛仅有三处游艇码头且仅仅服务“高端小众”
“搞活帆船运动,承接大规模的海上赛事,首先要有基础设施保障,作为拥有730公里海岸线及106公里海岛岸线的海滨城市和荣获国家帆船运动城市称号的青岛,却仅有奥帆中心、银海大世界、万达游艇中心三处游艇码头,而这些码头都以服务小众群体或单纯以盈利为目的,其入会费和泊位费均非大众消费所能承受。”以奥帆中心为例,奥帆中心帆船游艇泊位约600个,除了40多个归中航校自行管理外,其余均归青岛旅游集团管理。
“虽然青岛国际帆船周已经形成了品牌,但相较于深圳、三亚、厦门等城市,作为‘老字号’的帆船之都,青岛发展帆船运动、游艇娱乐等配套政策、举办赛事活动、基础设施建设等优势正在逐步减小。”
看到制约青岛帆船运动发展的瓶颈,从2011年至今,关于建设海上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议,就不断出现在人大代表、政协委员的建议、提案中。2016年,市政协体育界、社科界委员曾提出“关于加快公共船艇码头规划建设”的提案,建议市规划、交通、旅游、体育等部门借鉴“深圳模式”,以世界眼光、国际标准,充分依托岸线、港湾、海岛资源等合理规划布局,前瞻性地制定和实施 《青岛市公共船艇码头建设规划》。当年,此提案被重点督办,且市规划局也完成了《青岛市游轮游艇帆船码头规划(纲要)》初步框架,从西海岸新区董家口港城滨海区域,沿灵山湾、凤凰岛、胶州湾至西岸城区,经崂山风景名胜区至鳌山湾、田横滨海区域,共规划游艇帆船码头47处。其中600个泊位以上的大型码头1处,200-600个泊位的中型码头13处,200个泊位以下的小型码头33处。至2050年,规划建设7300个游艇帆船码头泊位。
“城市规划预留公共游艇码头的岸线,这是明智之举。虽然没有明确哪些为公共码头,但当时看了这个规划很受鼓舞,认为职能部门找到了青岛海上产业发展的痛点、短板。可是三年过去了,业内人士指公共码头还是只停留在规划上,落实不了。”
南方城市先试先行降低“参与门槛”
作为海滨城市并且目标为“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”的深圳,以600余艘游艇的保有量居全国城市第一,2015年发布《深圳市公共游艇码头专项规划》,目前正在推进;2018年,由财政投资4.6亿元,建有610个水上泊位的海口市国家帆船基地公共码头正式开港。其中,在码头的西侧,180个泊位作为帆船帆板训练的基地,另外东侧的430个泊位全部对公众开放,码头不做会员制运营,停泊收费标准为2元/天/尺。
因运动成本高且对水域要求挑剔,以帆船、游艇为代表的海上休闲运动常被视为“贵族运动”。公共码头等海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恰是一个重要抓手,可以揭开游艇、帆船产业“高大上”的外表,让海上休闲运动走下“神坛”,走向“大众化”。
公共码头是公众性、社会性、大中型的设施。而公共码头的缺乏,严重影响着水上运动、海钓活动、休闲旅游等产业向大众化发展。
因此,要想让以“帆船赛”“帆船周”为代表的新型赛事活动促动假日经济消费重心转移、推动青岛海上休闲产业的发展,让游艇“游”起来,帆船“扬”起来,以公共码头为代表的海上公共基础设施必须先行,才能为帆船、游艇产业兑现“朝阳产业”打下基础。
文章来源网络,侵权联系删除。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
评论 *
显示名称
电子邮箱地址
网站地址